「我真的很喜歡雙峰山,小時候都會在這邊騎腳踏車。但看到開發越來越多,我想要做點什麼保護這座山。」山山藝文化的安慧語帶感慨地說。一開始從事歷史調查與保存工作的楠暘,在一邊調查之際,他反而漸漸感到與在地的疏離感。「就算我拜訪了許多當地的耆老,了解了銅鑼的歷史,但我總覺得缺少了什麼。」放眼四周,盡是鬱鬱蔥蔥的林蔭,還有一片片隨風搖曳的田野,楠暘這才發現,如果要了解銅鑼這片土地的人事物,就得先認識銅鑼這片土地。「當我仔細觀察環境的變化,也意識到環境其實會對我說故事。如同一條山路上,有不同的樹種,各自有不同樹齡。從他們生長的歲數,以及數種,就可以判斷此地曾經有什麼樣的產業發展。也可以說,人類的生活紀錄,其實是會留在山裡的。」
兩人想想,在地人的質疑並非沒有道理,於是他們拐了個彎,由當地長輩擔任老師,講解自己的故事,進而帶起在地認同。「這效果出奇的好。長輩一開始雖然也是推辭不肯,會說現代開發進來,銅鑼才能發大財。然而做了一年的講師後,長輩竟然也會說出,銅鑼環境要保護好才有未來,這樣的話。」
楠暘與安慧在今年初正式成立公司行號,名為山山藝文化實驗室。山山意指雙峰山,同時也象徵苗栗的淺山地景,配合安慧的藝術專長、與楠暘的文化調查專長,以實驗室的形式,跳脫生態的框架了解在地。山山藝文化實驗室的服務規劃了三大部分:山山學堂、里山旅行、環境劇場。
山山學堂的成立宗旨,是希望吸引竹苗的年輕人參加,藉由參與各種課程,如槌染、花草手做擴香片、溯溪、生火等等,加強對在地的認同感。並期許他們回到家後會跟長輩分享,催化出更友善運用土地的精神。里山旅行則是帶領民眾走訪銅鑼,如杭菊小旅行、上山找林業遺跡等等,跟著不同產業的職人,連結在地生態文化,更深刻地對銅鑼深入認識。環境劇場則希望透過藝術表演與在地地景的結合,揉造出由下而上的在地生命力與藝術養分。例如在水圳演戲,或是茶園裡演出國樂、現代舞等等。
這些活動,從去年至今已經吸引了千餘人報名參加。其中也不乏許多來自大都市的親子,讓兩人格外印象深刻。安慧舉例:「看到小孩跳脫了框架,創作出許多大人意想不到的畫作,真的會讓父母親還有在一旁觀看的我都深受感動。他們的童言童語也會闡述對大自然的喜歡,以及想要與大自然共處的希望。像是前幾天我們帶了一個活動,當中有來自台北的小家庭,小孩才兩歲半,喜歡到處摸草、撿樹枝,玩得很開心。」
楠暘也補充,認為小孩的想像力與行動力才是真正不受限制:「之前帶活動,告訴小孩們腎蕨的根可以儲藏水分,在戶外缺水時可以食用。結果他們紛紛拿起來吃。我相信很多都市小孩都被父母教導泥土很髒不要亂摸,但到了銅鑼,父母親願意讓他們觸摸泥土,甚至『吃土』,相信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非常特別的體驗。」
創辦山山藝文化實驗室之初,兩人就曾被朋友勸退,指出苗栗的市場很難經營。楠暘解釋:「苗栗不比台中、雙北、桃園,大都市居民通常比較注重文化和生態學習。苗栗人均所得較低的情況下,自然更不願意花錢做這些看似沒意義的事情。但我也跟朋友說,如果我想賺錢,我大可買一塊地,買一些可愛動物丟進去,收門票讓大家拍照打卡就好。但這不是我要做的事。」
山山藝文化實驗室乘載了楠暘與安慧對銅鑼的感情,但光靠兩人之力,終究難以改變整個大環境。所幸在他們努力之下,在地人開始產生認同感,越來越多夥伴一起投入,也感謝他們替這片土地的付出。
如今山山藝文化實驗室的營運也愈趨穩定,幾乎每個周末都會有活動,有些場次更是一推出就售完,可見他們已經成功將山山藝文化實驗室的品牌推廣出去,也受到足夠的肯定。說起對山山藝與銅鑼的未來,兩人期盼把影響力擴張到同溫層外,把更多力量找進來,讓環境教育事業,成為經濟發展的另一種選項;也讓與環境共存的生活方式,成為下一世代可能的人生選項。他們相信,當力量凝聚起來,銅鑼就能安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