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入秋微涼的季節,文具禮品店、大賣場、甚至便利商店,就會紛紛上架各式各樣的萬聖節商品:變裝服飾、糖果餅乾、佈景道具……等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,就是刻著鬼臉的南瓜燈了。現在的孩子們多半都在學校玩過萬聖節變裝,對南瓜燈並不陌生。但多數人可能不知道,其實在南瓜燈的發源地—愛爾蘭,當地最早雕刻的不是南瓜,而是蘿蔔,和華人過元宵的蘿蔔燈是一樣的喔!
中世紀的歐洲人用蘿蔔當燈籠材料,是因為生活物資匱乏,用一個字簡單來說,就是「窮」;在台灣早期的農村也一樣,農家沒有多餘的錢買燈籠來慶祝元宵,紙糊的小燈籠雖然便宜,卻很容易因為玩耍或風吹晃動,就讓裡面的蠟燭把整個燈給燒掉了。於是人們就地取材,拿冬季正好收成的白蘿蔔來雕刻成燈,白蘿蔔不但透光,又能夠輕易雕刻出各種花樣。元宵節提蘿蔔燈,是老一輩在農村長大的共同記憶。要把蘿蔔做成燈非常簡單,在白蘿蔔之外、只要準備一支小蠟燭,和一柄挖掘用的湯匙就行了。在蘿蔔上雕刻繁複的花紋也不費力。
萬聖節時,歐美的超市會販賣專門用來雕刻南瓜燈的南瓜,它的瓜皮薄,容易雕刻,雖然不是不能吃,但是味道比較淡,纖維也比較多;而台灣早期的農家,也會為了蘿蔔燈,特別留下一些做燈用的蘿蔔。家住蘆竹湳,仍在務農的陳吉村里長提到種植雕刻專用蘿蔔的秘訣。蘿蔔都是在稻田收割之後種下的,要吃的蘿蔔,只要一個多月就可以採收了,但如果要拿來做燈,還要再多種一個月,讓皮更厚、纖維更粗、整體長得更大顆,才適合拿來雕刻。這樣的蘿蔔口感粗糙苦澀,變得很難吃了,堅韌的質地卻正好適合用來雕刻。現在大多人家裡沒辦法自己種蘿蔔,想懷舊挖個蘿蔔燈,只能到超市或市場購買,但外面販賣的蘿蔔都是用來吃的,肉質又脆又嫩,挖空打薄後很脆弱,撐不了多久就會垮掉了。
如果有更多人記得我們自己的本土文化,在元宵過年時雕個蘿蔔燈,緬懷曾經走過的農村時代,讓東方的元宵蘿蔔燈,像西方萬聖節南瓜燈一樣普遍,或許有一天,我們在超市裡也會上架雕刻專用的白蘿蔔呢!